宗教篇,主要是分析介绍来凤县地名中,以宗教活动场所名称命名地名的情况。
人类在创造和追求物质财富以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追求精神财富以满足心理需求,因此,在人类诞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精神风俗的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也随之产生。信仰宗教一般地需要举行特定的宗教仪式,“堂、庙、庵、阁、寺”等就是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祭祀祖先的场所。既然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那么,来凤的先人们也分别根据自己的民族特性和信仰喜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堂、庙、庵、阁、寺”而命名的来凤地名,就是来凤先人们不同宗教信仰的见证。
【白虎堂】位于革勒车乡西北2.1公里,地处两溪汇合处的东岸坡上。土家族人为巴人后裔,巴人的祖宗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后汉书·蛮西南夷列传》)。土家族人崇拜祖先,在聚居区修建白虎堂祭祀之。此处为白虎堂旧址,故名。
【舍米湖摆手堂】位于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卯洞河东侧。为土家族举行祭祀及跳传统摆手舞的场所,故名。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占地500余平方米,建筑可分为土王祠及摆手场两部分:在牌坊形大门之内,由短墙围成又深又长的长方形摆手场,面积300多平方米,四周的墙垣用青石板砌成,与正堂连为一体;末端为“ 土王祠”,内有正堂三间,为石木结构,面阔三间,宽11.22米,进深5米。设神龛,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门祠间有一甬道,道旁古柳成行,可高悬红灯,凡是土家族祭祀,祈福,还愿,歌舞,竞技多在其间举行。祠为石瓦建筑结构,简单厚重,朴实无华,幽静深远,别具一格。与正堂相对的正前方设一大门,略成牌坊状态,门的立柱及横楣均有整块石头凿成。据碑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曾两次维修。1983年修复。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
此外,来凤县还有位于百福司镇小鸡公山山岭上的小鸡公岭摆手堂,位于县百福司镇合光村的茶堰坪摆手堂。另外,1995年,在县民委驻地修建1座摆手堂,其建筑宏大、民族特色鲜明,有“神州第一摆手堂”之称。
【八股庙】位于三胡乡黄柏园村,此地原有一庙(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由于某些原因,庙也有被道士占据的,更有极少僧人栖庙为生(如上海的下海庙),由八姓人家募资修建,故名。
【五谷庙】位于大河镇大河坝东南1.8公里的碧泥湖境内,地处一溪沟转弯处,以前此地有一五谷庙[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主要是芝麻,可榨油)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人们把五谷作为供奉和祭祀对象,表达了古时人们“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理念和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当然,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的状况],故名。
【龙王庙】位于漫水乡鱼塘垭岔蒲东南2公里,东与湖南省龙山县隔河相望,此地从前有一座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故名。
【天王庙】位于大河镇麻栗堡东南1.8公里,此地解放前有一座天王庙(天王庙也称三侯祠、三王庙,相传是为祭祀 “统三十六人,杀苗九千”,替朝廷效忠,残酷镇压苗族兄弟,分别被皇上封侯,最后又被朝廷毒害的宋代杨业第八世孙杨应龙、杨应虎、杨应豹三兄弟建的祠庙),故名。
此外,来凤县还有位于漫水乡新拱桥的把守庙、位于百福司镇安家堡的何家庙、位于三胡乡苗寨沟的地门庙等。
【兴隆庵】位于绿水镇上寨至五台公路东侧,靠近胡家坪林场,解放前此地有一庙名叫兴隆庵(女性修行者——尼姑居住的寺庙),故名。
【观音阁】位于百福司镇集镇对岸,正当酉水河转弯处,三面环水,山脚下有一观音阁(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阁,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故名。
【仙佛寺】位于来凤县和宣恩县交界处的酉水河东岸,距来凤县城8公里的酉水河边佛潭岩上。根据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开凿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开凿年代最古远的石窟寺之一。仙佛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被列为省和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窟高约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阁三层,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仙佛寺陷栖崖壁之中,重檐三叠。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凭栏远眺,远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态各异,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莲台之上,高约5米半;中间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两侧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约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长35米。古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也非常凉爽。每当皓月当空,影映清潭,凭栏观赏,更觉景色宜人。仙佛寺两岸曾经有数百小型佛雕,后在“文革”时被打掉。寺外石级延至秀美的酉水河边,河中深潭谓之“佛潭”,皓月当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称为“佛潭映月”。千百年来,仙佛寺香火兴旺,远近善男信女来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断,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来。仙佛寺回文碑,在仙佛寺内有1块回文诗碑,刻诗曰: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笼树色月笼烟。将诗顺咏倒吟皆成诗句,将其拼拆组合,可演绎为成上百首新诗。仙佛寺历代均进行过维修,1948年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解放后又进行过多次维修;2012年再次开始大规模修建。
(李白之兄 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