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探索 > 正文

来凤县地名拾趣•军事篇(上)

来源: 发布者: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13-03-27 访问量:409

【字体:  打印本页

军事篇,主要是分析介绍来凤县地名中,以军事活动名称而命名地名的情况。

自从人类有了军队,就开始有军事的产生。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军事往往分为战略以及战术,前者包括治理军队等事,也是比较详细的总纲,而后边则与具体的战争有关。军事是与战争、军队、军人有关事务的总称。军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战争是军事的集中体现,但不是唯一的体现。

在封建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来凤虽然地处偏僻山区,但是并非世外桃源,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献记载表明,来凤各民族群众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曾经爆发各种形式的起义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剿匪斗争中,来凤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地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和自身的翻身解放。

来凤境内的有关军事和斗争活动情况,也深深地烙印在来凤的有关地名之中。

【将军岩】位于百福司镇捏车坪境内皮渡河西南岸山坡上,东北与泥梭坪隔水相望,传说以前这里发生过战斗,有一将军在石头上指挥战斗,故名。

【卡子上】位于大河镇老板沟梨树坪西南2.1公里,是梨树坪咸丰县的交通要道。解放前,曾经在此设哨卡,故名。

【滴水关】位于革勒车乡鼓架山与咸丰县板桥土溪沟交界之处,距县城18公里,距革勒车乡集镇7.5公里。滴水关是一条稍带弧形的群山堡,连绵约1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山上积水从上交叉斜流而下,至此被一大石横堵,不能外溢,关于此处,潜入天坑。俚言“滴水关着不外流”,即谓此地;另外,滴水关山陡路险,便于丰收。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群众抗敌的战斗,多次筑碉设堡,自然形成一个关口。故得名滴水关。

【望守堡】位于漫水乡洗车西南1.5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相传清代白莲教起义军曾经在此处设岗放哨,故名望守堡。

【谢家营】位于翔凤镇南7公里,西南是一块洼地,上面山丘起伏,地势险要。清嘉庆年间,来凤土家族群众参加了白莲教起义,在此扎营,故名营台堡。后因堡下有户人家姓谢,便改名为谢家营。根据《来凤县志·同治版》记载:1796年(嘉庆元年)2月,在漫水土家族农民向文进和望水堡农民王长清的领导下,利用白莲教这一宗教形式,组织数千人起义。红岩堡一仗,击毙来凤知县庄纫兰、典史张宁,击伤千总王清,初战告捷。随即占领来凤县城,继而进攻龙山,又指向宣恩边境一带,屡挫败清兵。起义军声威大震,各族群众纷纷参加,不到3个月,宣恩、来凤、龙山、咸丰、桑植数县义军几万人,会师于来凤旗鼓寨,分为九寨,谢家营为后寨。起义军响亮地提出:“来凤穿城过,龙山打早伙,进得龙山城,就进得北京城,进不得龙山城,就死在谢家营!”其声势之大,震惊了清王朝。清廷派遣湖广总督福宁、四川总督孙士毅率兵围剿。起义军拼死抵抗,先后击毙把总、巡检、游击等多人,就连“节相”孙士毅也死在红岩堡。后来,起义军在重兵围困之下,终于因为众寡悬殊,粮食断绝,坚持近1年的白莲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点兵坝】位于翔凤镇红花笔架山东麓,靠近新峡河,其西南0.6公里处有一制高点,海拔737米。据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到此,曾经在此点过兵,故名。

【智勇关】位于百福司镇西南5.3公里,地处川(现在为重庆)鄂交界线上,是百福司到酉阳的必经之地,属于百福司镇虎头落管辖。这里东南为吴家界、姚家界诸山峦横阻,西北有沙子梁作梗,至此形成一个鞍部。1859年(清咸丰九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继白莲教起义之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清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阻止太平军的到来,在此建卡设防,构筑碉楼,凭险据守,故将此地命名为智勇关,沿用至今。智勇关建筑在两山鞍部之间,中间筑城墙一道,中设城门、城楼。城门高3米,宽5米;残存的城楼高4米,碉楼已经不存在。城门正上方,有一石牌额,上刻“智勇关”三字。关外为重庆酉阳老寨,关内为百福司镇虎头落。1861年,太平军石达开部入川时,曾经攻陷来凤县城,由此关入川。

【麂子峡】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峡长2公里,宽10米,是交通要道,有一条小路通行。从前,峡内麂子多,故名。1861年12月下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在来凤县城西郊麂子峡一战,击败了由恩施和宜昌来增援来凤的清兵,击毙副将惠春、参将兴禄、游击双庆、守备周忠福等官兵700余人,取得了麂子峡大捷。

【黄柏园】位于三胡乡胡家沟西北6.5公里处,因为此地以前黄柏树多,故名。这里曾经是来凤讨袁军的兴起地之一。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了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来凤不少有识之士踊跃参加,并一举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即袁世凯建立的军阀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北洋军。袁世凯培植这支军队的首领作为自己的党羽。辛亥革命后,形成了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政治集团,史称北洋军阀)所窃取,来凤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仍然在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苦苦挣扎。

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僭号称帝,地处鄂西南边陲的来凤和全国一样,涌起了一股股反袁怒潮。

1916年初,来凤的爱国志士、土家族勇士覃镇山、田雨卿等人,在来凤境内发动广大农民,组织起讨袁军。覃镇山在今黄柏园、革勒车一带,田雨卿在今大河坝、旧司一带,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不久,他们在来凤境内组织起一支3000余人的来凤讨袁军,覃镇山任司令,田雨卿任副司令。讨袁军身着便服,左臂缠有白布的袖章,袖章上印有“讨袁军”3个红字。在讨袁军集结和经过的地方,到处贴有红、绿标语:“我们要共和,不要皇帝!”“打倒袁世凯!”等。沿途广大群众自发给讨袁军送茶送饭,络绎不绝。此时,驻扎在来凤县城的北洋军阀部队为“老八团”王笃伦部(有近900人的兵力),专横跋扈,把持县政,派粮派款,胡作非为,激起了来凤人民的公愤。

1916年2月中旬,覃镇山、田雨卿将讨袁军分成三路进攻县城:一路从观城坡进攻城北门,一路从飞来阁直攻城西门,一路从青岗岭直扑城南门。讨袁军高举五色旗帜,一路高喊着“打进县城,赶走北洋军,建立民主县政”等口号,喊杀声震荡山谷,铺天盖地,直奔县城,各地民众也纷纷跟来参加,声势十分浩大。城内北洋军见讨袁军来势凶猛,不敢开城迎战,急忙紧闭城四门,凭高固守,负隅顽抗。讨袁军进入街口后,隐藏在街道两旁的高大房屋上面,用土炮不断地向城内猛烈轰击,掩护着敢死队爬梯入城。但城楼上的北洋兵居高临下,凭着优势火力,迫使敢死队无法登城,讨袁军被迫改变了攻城的行动计划。当讨袁军侦知城内北洋军阀部队严重缺粮、不能久战的情况后,就停止攻击,而沿城修筑工事,紧紧围困县城,以拖延时日。3月5日,北洋军阀部队因为缺粮,又因为全国各地一片讨袁声,眼看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崩溃在即,已无心死守了。这时,丧心病狂而又处于穷途末路的北洋军阀部队,拂晓前放火焚烧了县城南门外的江西街,并趁乱从县城东门逃窜出城。北洋军阀部队“老八团”王笃伦部,在仓皇逃窜中被讨袁军击毙一部分,剩下的向恩施方向逃去,来凤讨袁斗争大获全胜。(李明 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