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监督工作 > 正文

来凤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接受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的报告

来源: 发布者: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10-08-11 访问量:86

【字体:  打印本页

——2010年6月23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上

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张孝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办2007年以来的工作开展评议,这既是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又充分体现了县人大常委会心系人民高度关注贫困人群,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同时,也是对我们扶贫开发干部的鼓励。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好地依法做好扶贫开发和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执行力。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对工作评议的要求,现将我办2007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职责

县扶贫办在2010年6月机构改革以前属于政府工作部门,机构改革后属于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工作部门。现有公务员编制7个,工勤事业编制1个。下设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1个,编制3人,为独立核算单位。县扶贫开发办主要职责有九大点:

1、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和《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拟订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中长期规划;拟订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制定各类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指导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协调和推动解决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办法和相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批扶贫信贷项目;负责对财政扶贫资金、老区建设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落实,评估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并组织年度绩效考评;负责扶贫开发项目库的建立。

4、负责全县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负责组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老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和检查验收。

5、组织动员全社会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指导各级党政机关组织开展定点扶贫;联系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参与扶贫济困活动。

6、负责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雨露计划”工作;参与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扶贫计划。

7、负责全县贫困状况监测和统计分析;组织实施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负责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8、承担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9、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换届以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服务职能狠抓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有效贯彻实施《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至2009年共向上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3432万元。2007年至2009年全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310元上升到2009年的2472元,净增1432元。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2007年的4.8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2.97万人,累计减少1.83万人,年均减少0.6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07年的66.5%下降到31.3%,减少35.2个百分点,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基本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

(一)扶业、扶基、扶志,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农民增收脱贫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每年在重点贫困整村推进村新建或改造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基地2.5万余亩。目前,重点贫困村以油桐、楠竹、蔬菜、小水果、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已达10.5万多亩,整村推进扶贫村农民人均超过1亩以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宝石花、安普罗、凤头食品、忠信竹业、佳佳生物等龙头企业,所需原材料覆盖了全县120个重点贫困村和24个重点老区建设村,惠及4.2万多户贫困户、10.22万贫困人口;四年来为农业龙头企业贴息共达256万元,申请贴息贷款1.5个亿;协助新建生猪联户养殖小区8个,共投入专项补贴资金达235万元。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建立,有效地支撑了贫困人口产品的销售渠道。四年来扶贫办帮助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8个,会员1.59万人,带动农户3000多户。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硬指标、硬任务,用硬办法、硬措施强力推进。一是大力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的“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全县四年共投入“五改三建”扶贫资金525万元,实施“五改三建”3500户14250多人,累计建沼气池3500口,覆盖全县120个重点贫困村适宜建沼气池农户的82%,农村面貌深刻变化。二是大力加强农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120个重点贫困村都通了砂石路或水泥路,解决了4.52万人的饮水困难。

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发奋图强进取精神。来凤农村贫困面广、贫困度深,扶贫开发中,我们始终遵循“自力更生为主,外力扶持为辅”的原则,注重鼓励农村干部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一方面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着手培育当地致富典型,引导他们“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农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例如革勒车乡正坪村1268人,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000元,2007年被省、州、县确定为整村推进重点村,通过县扶贫办和扶贫工作队的动员激发了正坪人决战贫困的斗志。2007年—2008年250多名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苦战15个月,用32万元扶贫资金完成了85万元的工程量,修通了一条5公里长的山区四级公路。使该村到集镇的公路缩短了8公里,为了修通这条经济路一组中心户长赵义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村公路消除了正坪村致富瓶颈。2008年,全村通过发展林果、药材和生猪联户养殖小区,人均纯收入突破2456元,基本告别了贫困。

(二)加快整村推进步伐,集中连片消除贫困

一是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集中项目、集中精力、集中资金、集中实施。2007年至2009年,全县已对60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发展经济林(园)10.5万多亩;二是大力推进搬迁扶贫。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整合资金,集聚资金,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完成了1059户,4024人的扶贫搬迁任务。三是大力开展老区扶贫。全县投入老区建设资金499万元,实施老区建设项目74个,帮助重点老区解决了行路、用电、饮水及产业发展等难题。

(三)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贫困群众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年来,共投入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资金25万元,新建小学校舍650平方米,解决了2415名贫困户“两后生”入学就业难问题,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问题逐步缓解。

大力发展村卫生事业。四年来,全县改建或扩建村级卫生室2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所有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参合率达到91.5%,农民“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

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们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输出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探索出了“转移一个、脱贫一户、影响一片”的劳务经济扶贫之路。2007年至2009年,全县通过“雨露计划”共培训2415名“两后生”,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2415人,农民劳务年平均收入近1449万元,人均6000余元。

(四)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活力

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投入机制。以连片开发和脱贫奔小康试点为契机,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各类资金4452.42万元加上财政扶贫资金4564万元,村平投入1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这些村的发展难题。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带队、部门直接帮扶的联动机制。2007年以来,182名县科领导带领84个单位的60名驻村工作队长,定点帮扶重点贫困村,四年累计投入资金1379.1万元,帮扶重点贫困村60个,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深入挖掘社会潜力,建立社会帮扶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舆论鼓励,为有志于扶贫开发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搭建平台。全县有8家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了农产品基地,发展楠竹3.5万亩、生漆0.5万亩、药材1.2万亩、油桐3.7万亩、小水果1.4万亩、蔬菜0.5万亩、桑园0.2万亩、生猪养殖基地8个,形成了“村企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的扶贫机制。全县共8家企业、35位个体老板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投入到我县扶贫开发事业。

(五)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贯彻各项法律法规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

扶贫开发办是一个面对贫困人群的政府工作部门,一切行为都在《宪法》和《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及各个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四年来,我办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对贫困人群扶贫济困、脱贫致富为己任,以《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干部队伍作风集中整顿”、“巩固干部队伍作风整顿成果”、“两提高两满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自学和集中组织学习、专家辅导讲课、参加省、州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理解和熟悉。使全办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法律意识、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加强。几年来做到了扶贫“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做到了“不立人情项,不报人情账”。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户产业发展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认真受理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批评,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四年来,我们只接到一件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我们认真处理,办结一件,办结率为100%、满意率为100%。同时贫困农户在我办寻求政策支持的,属于我办职责范围内的我办及时支持,不属于我办职责范围内的都做了耐心的解答,并帮助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我办连续四年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干部队伍形象得到提高。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勤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公文处理及档案管理制度》《印章及电话管理制度》《机关党支部建设制度》《保密制度》等11个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使我办的内部管理得到了加强。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办事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得到各级检查组的好评。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组长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把廉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勤政廉政,谨慎交友,远离诱惑。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利,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来凤县党政机关九条禁令》,做到手不乱伸、脚不乱走、口不乱张。强化了对重要股室的权利制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初步建立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几年来,全办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

(3)民主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交心谈心,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怕揭短和亮丑,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年年都请乡镇扶贫办主任(助理)给我办干部职工进行测评。我办班子成员还定期到整村推进扶贫的村进行调查座谈,征求困难群众对我们的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做到了有不足及时整改,达到工作有起色,管理有创新的目标。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上级扶贫部门的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办干部职工的努力,我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面大、困难程度深、连片集中、返贫率高

我县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我县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的平均水平,县辖5乡3镇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

到2009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0.22万人(按2009年度的统计口径),占农业人口总数25.81万人的39.60%,呈现贫困人口绝对数大、贫困面广的特点。

2、自然条件差、脱贫难度大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高山、二高山区域。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单一,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解决这些人口的温饱问题,需要付出数倍于其他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3、基础设施差、返贫隐患大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全县高山、二高山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的格局。截止2009年全县未通自来水的自然村有86个,通路未硬化的自然村有45个,人畜混居户数有2.29万户。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全社会基础投入明显偏少,从而造成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村级经济一片空白。

4、文化科学再教育落后,缺乏脱贫的内在活力

由于经济实力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再加上落后观念的影响,给文化科学再教育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农村贫困监测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我县只有10%劳动力接受过技能培训。

5、资金缺口大、措施难到位、发展动力不足

2009年末,来凤县还有贫困人口10.22万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测算,解决温饱问题人均需要2.1万元资金,加之这些贫困人口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都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按照中央、省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要求,至少需要投入22亿元以上的扶贫资金,才能如期解决来凤的贫困问题。

6、扶贫队伍力量薄弱,有待于加强。

7、资金运行机制有待研究,特别是扶贫搬迁对象的确认和标准的偏少,要及时解决。

8、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浓厚的扶贫工作氛围。

9、农村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需要扩面。

三、下步打算及整改措施

(一)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和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

结合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按照上级扶贫部门的具体要求着力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继续抓好2009年启动的18个村的整村扶贫推进工作,全面实施2010年19个村的整村扶贫推进工作,选择2个村作为扶贫村向新农村迈进的示范村,作为下轮扶贫工作方法措施的切入点。

2、启动整乡(镇)扶贫推进工作示范乡(镇)1个。

3、完成350户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作。

4、完成500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5、启动10.22万贫困人口扶贫到户到人的“两项制度”(扩大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工作。

6、完成好《2011?2020年十年扶贫纲要》评审工作。

7、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抓好产业扶贫和“村企共建”扶贫工作。

8、抓好村级互助金扶贫试点村工作。

(二)完成上述工作目标任务,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县扶贫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搞好调查研究,选准工作的切入点,抓两头促中间(抓示点村的新农村示范工作,抓条件差的村的生存条件改善工作,促中间村的提档升级、自谋发展能力)做好贫困村2年工作计划和5年工作规划。

二是瞄准贫困人口,对贫困人口加大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这些贫困人口能达到自谋发展、自食其力的目标。

三是加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改善,围绕全县经济外循环公路的连片开发带动,使沿线24个村的交通、供水、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使沿线的支柱产业形成板块,产生效益。

四是加大村企共建扶贫力度,抓好3-5家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和贴息贷款争取力度。形成企业基地村级抓,村级产品企业销的格局,达到风险企业与扶贫对象共同承担,利益企业与扶贫对象共同分享的目标,逐步达到变政府直接扶持的“输血式扶贫”为企业和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的“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的目的。

五是结合全县的旅游规划要求,把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与民族民居改造结合起来,形成独到的民族特色,达到贫困人口有效地就地转移参与第三产业发展,享受鄂西生态旅游扶贫的成果目标。

六是抓好扶贫项目的编制工作,建好项目库,做到向上级申报一批,储存一批,使项目资金争取主动、高效。

七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干部队伍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更好的为全县扶贫工作献计献策,为贫困人口服好务,办好事。同时加强好项目质量监管和项目资金监管,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不立人情项,不报人情帐,需立项的一定要立,不需立项的决不立。”达到扶贫项目的公平、公开、实际的目的。

八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扶贫开发成效人人皆知,扶贫创新上级认可并推广。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们决心以这次工作评议为契机,按照评议意见,认真整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县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