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探索 > 正文

做好新常态下基层人大宣传工作的几点学习体会

来源: 发布者: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15-04-02 访问量:407

【字体:  打印本页

――在2015年4月2日来凤县人大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座提纲

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唐洪贵

人大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人大宣传工作是人大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最基层群众的人大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关系到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下面就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县乡人大宣传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研究新常态下的人大宣传工作,首先要认清形势,知道什么是新常态

(一)新常态概念的提出

1、首次提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

2、首次阐述。继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后,之后又多次提及,2014年共提了五次。其中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阐述了新常态的三大特征,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4大发展新机遇,以及新常态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出现,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二)新常态概念的阐释

新常态的四个特征。2014年8月人民日报刊文援引专家观点,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释:

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三)新常态概念的延伸

“新常态”是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新常态”就是已发生或者预计要发生的、注定要成为比较清晰、稳定的新形态,这样的新形态可以说是一套新理念、新秩序、新规模结构、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而阐述的,但又绝不限于经济方面。目前新常态已经引申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人大及人大宣传工作也不例外。

(四)新常态对人大及人大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在指导思想上,要更加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着力推动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新常态。

2、在工作方式上,要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3、在工作措施和方法上,要更加突出依法履职,推动宪法和法律实施,主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常态。

4、在工作重点上,要更加突出人大工作的为民宗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主动适应全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新常态。

5、在工作目标上,要更加突出推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发展),主动适应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常态。

当前的人大宣传工作,就是要围绕新常态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谋划和实施。

二、谋划新常态下的人大宣传工作,必须要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

当前基层人大宣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

(一)领导重视和支持力度小,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服务保障、搭建平台上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人大宣传工作处于盲目状态和自发状态。

(二)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宣传人员整体业务知识水平不高,上下左右联系交流不够,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宣传员网络和联络通畅的联络机制。

(三)没有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人大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活力不强。

(四)人大宣传渠道窄,宣传平台少,内部(网站)宣传多,社会宣传少,宣传工作远远滞后于人大工作,人大工作做了许多甚至卓有成效,但宣传得不够甚至许多工作没有宣传。

(五)宣传稿件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四多四少”,即程序性报道多,深度报道少;会议宣传多,日常宣传少;程式化的新闻稿件多,鲜活、生动、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少;反映工作、反映成绩的报道多,揭示问题、能启发人思考的新闻作品少,对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宣传推广不够。

三、做好新常态下的人大宣传工作,必须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必要性。人大宣传工作,是各级领导了解人大工作的重要渠道,是人大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可缺少的推进手段,在人大工作中发挥着“助推剂”的重要作用。

(二)紧迫性。从有关方面的调查情况看,上至州县市直接政府组成人员,下至普通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存在很多模糊认识或误区,有的甚至不知道人大是做什么的。

四、加强和改进新常态下的人大宣传工作,既要领导重视,切实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又需要宣传人员的勤学苦练、无私奉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宣传工作计划,提出工作要求,提供经费、设备等保障条件。

(二)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对优秀宣传员(通讯员)、优秀宣传稿件进行奖励,激发工作活力

(三)搭建宣传平台。一是人大刊物、网站;二是地方主流新闻媒体;三是上级新闻媒体;四是党校、学校等宣传阵地。

(四)建立新闻联络员网络及信息报送制度。一是建立新闻联络员网络;二是建立人员培训、联系、交流、信息报送制度。

(五)创新宣传方式。

(六)打造过硬的人员队伍

1、加强学习,提升采写能力。

2、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基层干部宣传稿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基本功不够扎实,主要原因是练得少;二是选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确,平凡事件中看不到不平凡之处;三是投稿经验不足,投稿刊用率都不可能太高,兴趣坚持不能持久。

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几种途径

一是模仿着写;

二是虚心请教;

三是关注报纸专版、专栏的变化;

四是争取到上级机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

五是勤学苦练。

五、人大宣传稿件写作相关知识

(一)新闻写作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是能够满足读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

2、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⑴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消息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消息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一般地说,消息具备“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消息的写作要点:内容要新鲜,事实要准确,采写动作要快,篇幅要短、容量要大,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复锤炼语言、多一字不如少一字。

⑵通讯。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工作综述、侧记、巡礼、速写、散记等。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通讯的写作要点: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写好细节,安排好结构。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⑶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新闻评论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统一;由事入理,理从事出,事理相融;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⑷新闻特写。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取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新闻特写注重于解释性和深度报道。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特点:一是新闻性,二是形象性,聚焦性。新闻特写有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专题特写,风貌特写。新闻特写要求准确、真实、迅速及时,但仅此还不够,特写的优势在于“特”,是针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

⑸专访。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专访具有纪实性、访谈性、针对性、特定性特点。专访分为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科学专访。

3、新闻的写作技巧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要素。

⑴标题。精心制作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它既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阅读的兴趣。

⑵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通常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导语的作用非常重要。新闻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写新闻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结论式、提问式、引语式。拟写导语应注意:不能与标题重复、为后文留下余地,要用事实、忌空泛,语言要简洁。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有:

---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欲擒故纵法。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⑶主体。它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是用充分的、具体的事实材料,对新闻的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以体现全文的主题。新闻主体的结构一般有三种:时序结构、逻辑结构、时序与逻辑二者兼有的结构。对主体的写作,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等。

⑷背景。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除简迅以外,一般的新闻都要交待背景。背景的作用是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背景不是单独的组成部分,也无固定位置,所以不能把背景看成是新闻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背景材料可以一次性交待,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位,一般出现在导语和主体中。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常用的背景材料有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⑸结尾。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结尾的作用或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趋势、展示未来;也有的言之已尽,没有结尾。结尾的写法有小结式、启发式、激励式、展望式、号召式。

(二)调研报告(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1、写作调研报告的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

2、调研报告特点

一是目的明确;

二是注重事实;

三是论理性;

四是语言简洁。

3、调研报告写作要求

⑴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二是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县老年人各有所好》。

三是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

四是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

⑵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⑶主体。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

⑷结尾。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