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代表工作 > 正文

初心映山乡:人大代表何华的乡村振兴路

来源:云上来凤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7-22 访问量:0

【字体:  打印本页

本网讯(通讯员邓明安)在鄂西武陵山区的三胡乡,猴梨堡村的清晨总是被清脆的鸟鸣唤醒。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黔张常铁路的铁轨,村党支部书记何华已踩着露水走在田埂上——他的口袋里揣着两样东西:一本记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和一份标注着耕地流出整改进度的地图。

作为来凤县第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这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汉子用脚步丈量着45平方公里的村庄,以双重身份践行着“为民代言、为民办事”的誓言。从板栗园里的“技改良方”到火车站的征迁攻坚,从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到文化广场的摆手舞姿,何华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生动缩影。 

代表呼声:让沉睡的板栗园重焕生机。

猴梨堡村的山坡上,500亩板栗林曾是村民的“钱袋子”。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这片林子为家家户户带来了稳定补助。但到2015年,补助到期,加之果树老化、管理粗放,曾经的“摇钱树”成了“鸡肋”——树干高大杂乱,果实小而酸涩,农户们望着满山坡的枯枝,只能唉声叹气。

“不能让好地荒着,更不能让乡亲们寒心。”何华看着村民们背着空篓下山的落寞背影,彻夜难眠。他走遍全村板栗园,发现邻村苗家沟、梨园沟也面临同样困境。于是,他联合本村人大代表向彪和苗寨沟村的杨永红,带着沾满泥土的调研报告,在来凤县第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交了《三胡乡猴梨堡、苗家沟、梨园沟板栗技改》的建议。

2021年盛夏,县林业局的专家团队踏着热浪来到板栗园。何华陪着专家钻进密不透风的树林,指着虬结的树干说:“您看这树,二十年没修剪,光长个子不结果。”在他的推动下,一套“分类施策”的技改方案迅速落地:对密植的劣质苗适度采伐;效益低下的地块垦复后,在修剪后的树冠下种上箬叶和黄精;有潜力的区域由技术员驻点指导抚育。

如今走进猴梨堡村的板栗园,修剪整齐的树冠下,箬叶丛生机勃勃。村民杨大爷算了笔账:“以前板栗一年顶多卖两百块,现在林下种的黄精,三年后每亩能收五千多,日子踏实多了。”何华常说:“代表就是要当群众的传声筒,把呼声变成办法,把办法变成效益。” 

两难抉择:在国家大义与群众利益间找平衡。

2018年的冬天,猴梨堡村的夜晚格外寒冷。黔张常铁路(龙凤西站)征地现场,几十位村民围着何华,手里攥着土地承包证。“为啥隔壁镇征地每亩多一万六?”一位老人的质问,让现场瞬间安静。

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黔张常铁路承载着武陵山区30多万土苗儿女的百年梦想。但1000多亩征地、300多栋房屋拆迁的现实,让补偿标准的差异成了绕不开的坎。何华明白,工程不能停,但群众的合理诉求也不能冷。他带着村委会班子和征迁专班,连续半个月“白天+黑夜”入户,笔记本上记满了各家的难处:有人靠菜地供孩子上学,有人的老屋是祖上传下来的……

除夕夜的鞭炮声刚过,何华踩着积雪赶往乡政府。他把整理好的群众诉求写成报告,先后五次找县铁路指挥部沟通。“国家工程要支持,但乡亲们的损失也得补。”他的坚持最终有了回应:县政府从地方财政挤出资金,为征迁区域追加每亩1万元的附着物补偿。

补偿方案确定后,何华又带着专班逐户算账。村民龙大哥家的祖坟要迁,起初坚决不同意,何华陪着他在祖坟前站了三个小时,聊铁路通车后村里的发展,聊孩子将来坐火车上学的便利。“何书记,我信你。”龙大哥最终在协议上签了字。2018年底,所有征迁任务完成;2019年12月26日,当第一列火车驶进龙凤西站时,站台上的何华看着乡亲们激动的泪水,悄悄抹了把脸。 

土地重生:让撂荒地长出“金疙瘩”。

2023年仲夏,猴梨堡村3组的蓝河片区热闹非凡。村民们穿梭在玉米地和大豆田之间,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压弯了枝头,饱满的豆荚在风中作响。谁能想到,这里半年前还是片杂草齐腰的荒地。

这片45.6亩的土地,曾是G242公路工程的备用用地,闲置多年后成了耕地流出图斑。“耕地是饭碗,不能让它闲着。”何华带着专班现场踏勘,决定采用“专业队伍+村民参与”的模式复耕。他请来机械租赁公司,用旋耕机将80厘米厚的耕作层整理好,又组织村民清理杂草、修蓄水池。复耕后的土地种上了玉米、大豆、西瓜,何华还请来农技员指导种植。村民们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参与管理,既能领工资,又能分收成。当年秋天,这片土地带来了7万多元收入,其中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积累,用来修了机耕路。

蓝河片区的成功,让何华信心更足。2024年,他又带领村民复耕罗家湾、冒火山等地40余亩撂荒地,种上辣椒、红薯等经济作物。《中国自然资源报》以《官田坝上高粱红》报道了他们的经验,何华却把功劳归给村民:“土地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 

家园蝶变:从污水横流到文化广场。

“胡里达舍胡里达舍巴日惹多列……”傍晚的龙家湾文化广场,摆手舞的旋律伴着欢声笑语飘向远方。村民杨女士领着姐妹们跳舞,脚下的水泥地平整干净,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个堆满垃圾的深坑。今年初的“清洁家园”行动中,何华把龙家湾选为试点。这个位于两条省道交会处的村落,42户人家多是留守老人,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成了老大难。何华带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专程去恩施州龙凤镇取经,回来后在村民龙新兵家开了场坝坝会。

“把深坑填了建广场咋样?”何华的提议,让在场的20多人炸开了锅。有人担心没钱,有人怕年轻人不回来没人管。何华拿出规划图:“撂荒地种藤茶,路修通了搞采摘,老人能务工,年轻人也能回来创业。”从晚上七点到深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定下“三步走”计划:先建广场,再修产业路,最后改造民宿。

广场动工那天,70多岁的杨大爷扛着锄头来帮忙。何华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块、平场地,原本要三个月的工程,一个半月就完工了。如今的龙家湾,不仅有了跳摆手舞的广场,5公里产业路也通到了田边,30亩藤茶长势正好。“以前出门踩泥,现在跳舞乘凉,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杨女士擦着汗,脸上笑开了花。

站在猴梨堡安置小区的观景台上,何华望着远处的高铁站和连片的产业园,手里的规划图上,“来凤县城后花园”几个字格外醒目。作为人大代表,他今年提交的《关于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建议》已得到逐步落实和完善中;作为村支书,他正忙着协调安置小区二期和来凤火车站交通枢纽工程落地建设。 

“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是喊出来的。”何华的笔记本上,新记着村民的诉求:有人想搞电商卖农产品,有人希望村里办老年食堂……这些字迹,如同他脚下的土地,扎实而温暖。

夕阳西下,高铁列车呼啸而过,带走了山乡的宁静,也带来了新的希望。何华知道,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里装着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猴梨堡村的明天,一定会像广场上的摆手舞那样,充满活力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