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
在于增强、稳住基层文博专业人才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建议
要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队伍建设
持续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发声
盼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在这里工作了60余年。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佛寺石窟。有犀牛潭农民协会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等一批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从事文博工作以来,黄林始终关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尽职守护文物安全底线。
“作为文博工作者,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崖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来凤县仙人洞洞穴高悬于卯洞崖壁中部,酉水河在洞下穿崖而过。洞口下距河面约100米,原有木构房屋建筑。恩施、利川、巴东、建始、来凤、咸丰、宣恩至今尚能看到这些遗存。黄林在刚参加文物保护工作时,就接到了抢救仙人洞崖葬文物的工作。
“1991年,刚参加工作那一年,仙人洞的抢救性挖掘这个事儿,当时在我们县里面也是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因为当时是两个盗墓者私自进入我们仙人洞,在里面进行了一些盗掘活动。我们接到报案以后,及时地与当地的公安局,和派出所及时找到了这两个盗墓人。”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因为盗墓事件的发生,仙人洞文物的保护挖掘工作迫在眉睫。1992年8月底,恩施州博物馆、来凤县文物管理所对仙人洞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当时我们在州考古队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请的建筑队的,在那个半山腰的地方,凿出了一条人工的一个通道,到达了仙人洞的下方。到达了下方以后,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攀岩而上,接近80度的一个角度,进到我们仙人洞里面去。”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此次清理共发现各类文物131件,其中有金戒指、铁剑、钳、鐏、青瓷多足砚、高领盘口壶、陶网坠、木桨、琴板和织锦带子、绸布等。据考证,此处崖墓应为晋至宋时期。
“通过对仙人洞抢救性挖掘,填补了我们酉水河流域文物崖葬,就是在崖葬考古挖掘上的一个历史空白。发现了我们酉水河流域出土文物最丰富、时间跨度最长、随葬品最丰富的一个崖葬。”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在酉水河的上游,仙佛寺是当地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位于来凤县城东7千米的酉水河边岩上。石窟始凿于(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大型摩岩石窟,1956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仙佛寺石窟文物修复的工作中,黄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6年我们申报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我们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就编制了仙佛寺的总体规划,我们每年向国家文物局争取专项资金,修复了我们的窟檐,完善了我们整个景区的配套设施,有了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整个景区配合县里的重大项目对景区进行一个建设,所以逐步建成了我们现在的4A级景区。”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2015年8月,经多修复和多方争取,仙佛寺重新对外开放。现如今,仙佛寺逢年过节游人如织,游客们都想亲眼目睹悬崖石窟的独特魅力。
“这么多年,国家文物局投入到我们仙佛寺景区的项目,资金就接近5000多万,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文物保护的这个基础。我们肯定后期,就要开始做这个数字化展厅,我们独特的这个佛教文化资源的这么一个展示,这一块将有力地促进我们当地的那个旅游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32年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黄林先后完成仙佛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牛王庙的维修保护和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柏院落古戏楼的维修,他还参与了来凤县仙人洞崖葬抢救性考古发掘、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和麦茶墓葬区的考古发掘、清江流域考古发掘等工作,为民族地区文明探源作出了贡献。
“基层文博工作立足于本土、服务于本土、发展于本土,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在阐发研究、公共普及、监督保护、品牌推广上下功夫,让传统文化“新”起来、“醒”过来、兴”起来、“形”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黄林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更高层面呼吁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黄林提出有关民族文物和文博保护发展的建议。在日常履职过程中,他多次深入基层文博系统开展交流和调查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当前的文物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市、县级文物保护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基层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针对性与平衡性存在不足、基层文物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基层文物人才流失严重等。”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在黄林看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增强、稳住基层文博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依旧薄弱,基层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略显滞后,重点文物利用不足。
“我提出建议,研究出台文化遗产大省、大市、大县或特色市、县认定政策与标准;强化基层文物保护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市、县级文物机构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队伍力量;出台落实激励文博人才扎根基层相关政策,通过营造合理的事业发展、个人成长、生活保障环境来引人、留人。”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来凤县文物资源丰富,足以形成多个有特色、有底蕴的文化品牌。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红色遗址等,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力度,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在文物保护的技术、业态、模式、管理等方面创新开拓,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统计,2023年,湖北省各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4672.9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100.05%,实现翻番。基层博物馆如何“接住”这波热潮?黄林早已有了答案,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抢救文物、保护文物,还要善于挖掘文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使之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策划更多临时展览,着重聚焦民族历史、民族风俗风情、民族文化遗产等主题,以文物为载体,讲述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故事。比如来凤舍米湖摆手堂,作为土家摆手舞发源地、乡村旅游点,当地政府就可以挖掘整理舍米湖的故事,吸引、留住更多游客。”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
在过去一年里,来凤县民族博物馆在馆长黄林的带领下以文物为载体,利用时令节气和重大节日,先后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新春寻宝 我在博物馆画文物”等活动。将展厅打造成广大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讲述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先进事迹,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作用。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要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机构力量,促进文物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黄林